在史蒂夫賈伯斯去世後的十年裡,蘋果迷失了方向

今天是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在與癌症長期鬥爭後去世十週年,這家在他父母的車庫裡創辦的公司現在估值超過 2 兆美元。蘋果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公司,擁有巨額收入和獲利。在 2010 年 D8 的最後一次公開採訪中,這位蘋果執行長表示,該公司巨大的財務成功(在談話時剛剛超過了微軟的市值)「並不重要。這不是問題所在」。早上來上班的原因,也不是我們的客戶購買我們產品的原因。

在他去世十年後,該公司已花費數千億美元回購自己的股票,並透過收購 Beats 和 Apple TV+ 的出現,又花費了數十億美元來追逐酷感。雖然許多客戶可能沒有註意到任何差異,但蘋果已經失去了史蒂夫賈伯斯在他創立的公司期間對細節的敏銳關注。公司不一樣,在我看來忽略了他們的許多核心價值。

本文無意貶低蒂姆·庫克和他的蘋果團隊的辛勤工作,而是重點介紹過去十年中公司偏離史蒂夫·喬布斯為他們設定的道路的幾個時刻。蘋果已經從 20 世紀 90 年代末和 2000 年代推動創新和冒險的失敗者轉變為今天專注於迭代和保持市場份額的公司。

拋棄 iPod 的簡單天才

蘋果在 45 年的歷史中經歷過多次瀕臨死亡的經歷,可以肯定地說,20 年前本月推出的 iPod 拯救了這家公司。與蘋果多年來發布的許多產品一樣,MP3 播放器並不是該公司發明的。當蘋果公司2001 年開始發售這款設備時,市場上已經有很多競爭對手。因為該產品易於使用,並且採用優雅的方式。而且它適合您的口袋!

當 iPhone 推出時,賈伯斯甚至將這款產品描述為 iPod 的一部分。 iPhone 內建了 iPod 應用程序,它繼承了前一款熱門產品的許多功能。雖然 iOS 開發人員確實隨著時間的推移對 iPod 應用程式進行了修改,但它讓用戶可以透過螢幕底部的可移動按鈕來選擇他們想要瀏覽音樂和影片收藏的方式。當他們的 Apple Music 訂閱服務推出時,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該公司決定忽視 iPod 的出色簡潔性。

透過收購 Beats 購買酷感

2014 年 5 月 28 日,蘋果公司收購 Beats by Dre30億美元。這仍然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收購之一,並最終促成了 Apple Music 的發布。 Apple Music確實是該公司透過訂閱模式進軍串流音樂的第一步,但這項收購確實背離了蘋果在產品、軟體和服務設計方面的DIY策略。

當蘋果公司創建 iTunes 時,他們並不需要收購一家公司來實現他們的願景。有了 Apple Music,我真的感覺到該公司第一次嘗試購買很酷的東西。 iTunes 和 iPod 似乎從來沒有真正需要額外的動力,因為它們具有驚人且標誌性的行銷活動,而且在收購七年後,很難理解該公司為什麼要與 Beats 進行交易。

在與 Beats by Dre 達成交易時,蘋果執行長 Tim Cook 表示:「音樂是我們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在蘋果心中佔有特殊的地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斷投資音樂並將這些傑出的團隊聚集在一起,以便我們能夠繼續創造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音樂產品和服務。

舊的 iPod 應用程式保留了用戶喜愛的簡單的一鍵導航功能。

Apple Music 的存在是有道理的,但在 iOS 上引入該服務確實為習慣了 iPod 應用程式輕鬆導航的客戶帶來了更糟糕的用戶體驗。新音樂應用程式底部的五分之四按鈕可推送 Apple Music,而用戶必須點擊「庫」才能導航自己擁有的 iTunes 音樂內容。在我看來,這與 iPod 成為主流音樂播放器的初衷相比是一個巨大的倒退。我更喜歡一個單獨的 Apple Music 應用程序,或者至少可以像以前版本的 iOS 那樣更改底行按鈕。

Apple Music 的推出取消了更改螢幕底部按鈕的功能,並將廣告推到用戶面前。

當第一代iPhone 於2007 年上市時,iPod 應用程式並沒有被破壞,而今天的音樂應用程式設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表明蘋果公司透過友好且易於使用的用戶介面設計來推廣他們的服務,從而損害了iOS 這個平台。

iOS 的沒落

當 Steve Jobs 於 2007 年在 MacWorld 上發布 iPhone 時,這款手機的作業系統確實是革命性的。當然,該公司並沒有發明多點觸控技術,但 iPhone 是一個令人驚嘆的重點產品,為智慧型手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當 iPhone 推出時,蘋果在軟體開發方面真正領先了五年,但後來卻被浪費掉了。 iOS 15 的最新版本凸顯了作業系統更新的迭代程度,但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蘋果不再推出與市場其他產品真正不同的新功能。 WWDC 2021 上發布的大部分 iOS 15 功能都是 Android 上已經存在多年的功能。蘋果花了太多時間談論小部件,並繼續進行設計更改,使 iOS 體驗越來越遠離原始的用戶體驗。

隨著 iOS 6 的推出和蘋果地圖的發布,事情確實開始變得不穩定。蘋果和谷歌此前曾合作開發 YouTube 和谷歌地圖等一些出色的 iOS 應用程序,其中蘋果幫助進行了前端設計。隨著谷歌 Android 的發展勢頭強勁,史蒂夫·喬布斯似乎也會推動蘋果地圖應用程式的推出,但我真誠地懷疑他是否會在這種令人遺憾的狀態下推出該應用程式。

蒂姆·庫克不得不發布一份道歉由於糟糕的蘋果地圖發布,斯科特·福斯托最終離開了公司。 Forstall 的名字出現在我們今天看到的許多 iPhone 功能專利中,並被廣泛認為是 Apple 有史以來最優秀的工程師之一。

福斯特離職後,蘋果任命工業設計專家 Jony Ive 負責 iOS 軟體設計,開創了扁平化設計的新時代。這與大多數蘋果軟體產品的擬物化風格截然不同,而 iOS 7 又讓我忍不住認為史蒂夫賈伯斯可能不會這麼做。

Mac 不再適合創意專業人士

「你知道,如果他們曾經使用過電腦,那一定是Mac,」史蒂夫·喬布斯在談到Think Different 品牌廣告活動中的歷史圖標時說道,該廣告活動拉開了他作為蘋果首席執行官的第二任期。 1997 年是公司財務的動盪時期,賈伯斯拋棄了現有的產品線並精簡了產品。僅僅一年後,客戶就可以看到新款 iMac 的發布。雖然該產品有一些非常奇怪的設計決策,但這對蘋果來說是一個轉捩點。 Mac 捲土重來,並成為公司未來 20 年發展的中心。

在接下來的十年裡,蘋果憑藉其 Mac 系列慢慢奪回了 PC 市場份額。他們的許多行銷工作的重點都集中在能夠在電腦上創建和編輯內容。著名電影導演經常出現在 Mac 公告和廣告中,iMovie 等軟體產品促成了真正專業的軟體套件 Final Cut Pro 的發布。

在過去的十年裡,Mac 的性能不斷下滑,許多創意專業人士完全離開了這個平台,因為產品線無法跟上競爭對手的步伐。許多 Mac Pro 或 MacBook Pro 型號的價格比競爭對手高,而且配備的硬體不太令人印象深刻。

這導致我們的 Shacknews 影片製作主管 Greg Burke 在成為終身用戶後離開了 Macintosh 生態系統。 「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悲傷的一天,當我醒來時,我必須選擇是繼續使用蘋果作業系統還是轉向 PC。讓我變得更容易的是我所面臨的完全缺乏優化多年來,我在蘋果平台上投入了數千美元購買專有的raid 卡、NVIDIA 專用兼容顯卡和許多其他東西,儘管進行了升級,但與相比,我的Mac Pro 的性能仍然相當差。時,我知道我需要進行轉換,因為當時能夠透過GPU 而不是匯出、渲染和運行應用程式是相對較新的。沒有使用CUDA,而是使用它自己的專有版本,直到我轉換後很多年他們才發布。

此處為 Shacknews 影片主管,致力於為 Shacknews 製作高品質的 YouTube 內容。

許多創意專業人士已經轉向 Windows PC 工作站,而 Apple 仍然在其大多數 Mac 產品中使用效能極低的 AMD GPU。 Mac 系列產品缺乏NVIDIA GPU 支持,這只是蘋果公司遠離90 年代末反主流文化PC 公司的另一個例子,但公平地說,這其中大部分是在史蒂夫·喬布斯還活著的時候就開始實施的。

金融工程是蘋果僅存的創新之一

史蒂夫·賈伯斯並不真正關心的一件事是蘋果的股價。他作為公司執行長主持了多次熊市,但從未發行過回購或股息。由於他的節儉本性,2011 年他去世時,蘋果的財務狀況非常強勁。

1995 年,在賈伯斯重返公司之前,由於財務狀況不佳,蘋果已經停止支付股利。史蒂夫·賈伯斯去世不到一年,蒂姆·庫克和蘋果董事會就派發股息並宣布大規模股票回購。九年後,蘋果已向股東返還近 2,000 億美元。

這是另一個哲學上的差異,凸顯了賈伯斯的繼任者蘋果執行長庫克是多麼專注於讓華爾街滿意。在 2012 年的股東大會上,我要求提姆庫克避免回購股票和發放股息,而是專注於收購能夠幫助蘋果在未來幾年增加收入的公司。蘋果本可以嘗試以低廉的價格收購Netflix和特斯拉等熱門公司,然後用這筆錢收購索尼或任天堂等一些陷入困境的消費性電子公司。蘋果的回購沒有什麼可展示的,除了流通股數量的減少,這支撐了其每股收益的業績,而每股收益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一直在減速。

股票回購和股票股利並不是那些酷炫的創新公司所做的事情,而且很明顯,蒂姆·庫克更注重讓機構投資者滿意,而不是做最符合公司未來長期利益的事情。賈伯斯在 2011 年辭去執行長職務時,資產負債表上的長期債務為零,而公司現在已經超過了1000億美元的長期債務這些都是為了支付股票回購和股利計劃而發行的。蘋果公司的大部分現金都存放在海外,在美國發行債務可以避免該公司為執行回購而支付高額匯回稅。人們必須讚揚庫克和公司提出了一種創新的方法來做到每家古板的道瓊斯公司都在華爾街受到稱讚的事情,但這些都沒有帶來讓客戶驚喜和高興的偉大產品。

迭代而非創新,不注重細節

取代 F 鍵的 Apple MacBook Touch Bar 是解決不存在問題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2010年的股東大會上,當被問到為什麼蘋果不收購遊戲工作室或Netflix時,史蒂夫賈伯斯表示,公司不想成為內容製作人,因為他們相信其他人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2010 年,蘋果很高興成為成功的視訊串流應用程式和手機遊戲的店面,但庫比蒂諾的情況發生了變化。 Apple TV+ 是公司後賈伯斯時代最「孩子好」的時刻。蘋果公司正在向一些不錯的電視節目投入數百萬美元,但並沒有透露他們擁有多少訂閱者。

該公司的服務收入部門是成長最快的部門之一,一直是華爾街分析師的焦點,因為他們重新評估了該公司的股票,並專注於經常性收入。這是蘋果專注於安撫股東而不是做出真正不同的東西的另一個例子。

蘋果的另一面繼續表現出令人失望的許多產品線缺乏對細節的關注。從在木桌上使用時HomePods 留下圓環,到在平坦的桌子上使用iPhone 13 Pro 時導致iPhone 13 Pro 搖晃的巨大攝像頭凸起,賈伯斯對細節的瘋狂關注在大多數產品線上都沒有體現。在沃爾特·艾薩克森的史蒂夫·喬布斯傳記中,有一個關於他的父親保羅如何教他畫柵欄兩邊的故事。賈伯斯將這一教訓帶入了他在蘋果公司的工作中,花費數小時甚至數天的時間研究一個沒人會看到或註意到的細節。

我認為賈伯斯對細節的關注是他的管理風格中最被忽視的一個面向。他近乎專制地專注於讓產品、製造流程和軟體體驗變得更好、更用戶友好。蘋果最近對所有產品的許多更新似乎都在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蘋果非但沒有創新,反而真正陷入了解決不存在問題的陷阱。沒有人要求用 Touch Bar 來取代 MacBook Pro 上的 F 鍵。事實上,取消 Escape 鍵讓更多的人遠離了 Mac。重新推出 MagSafe 無線充電固然不錯,但該公司仍以其專有的 Lightning 連接埠阻礙了 iPhone 產品線的發展。其中一些令人沮喪的設計決策可能是在賈伯斯的領導下做出的,但從過去十年的失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蘋果缺乏「創意人」。即使公司做出了愚蠢的設計決定,賈伯斯也會想辦法將其轉變成積極的一面。

Epic vs Apple、#AppleToo 以及宇宙盡頭的餐廳

沒有你的十年真的很漫長。pic.twitter.com/Uv8faKyIfj

— 高效率公民✌🏾💙🙏🏾👊🏾 (@technosucks)2021 年 10 月 5 日

賈伯斯過世後的十年裡,蘋果成了他們曾經嘲諷的公司。在 1984 年的廣告中,他們將 Mac 及其公司描繪成反主流文化的偶像,被視為小人物。對於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公司來說,這當然很難做到,但我們開始看到該公司的行為方式與賈伯斯在 90 年代和 2000 年代描繪的微軟一樣。

Epic Games 訴蘋果公司案在 App Store 的背景下凸顯了這一點。蘋果為 Epic 聲稱反競爭的應用程式創建了一個圍牆花園,儘管蘋果已經能夠為這些反壟斷指控辯護,但戰鬥仍在繼續。 Epic Games 執行長 Tim Sweeney 現在發現自己扮演的角色與1984 年賈伯斯和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 的角色相同。願意犧牲數百萬美元的《要塞英雄》移動收入,以做符合他對虛擬世界的看法的事情。斯威尼無疑為蘋果執行長庫克提供了有趣的陪襯,後者顯然非常關注公司的財務表現。

蘋果已經在許多方面成為了他們過去所妖魔化的對象,而且它超越了該公司的產品、服務、軟體以及與競爭對手的關係。近幾個月來,數十個故事被發佈在#AppleToo主題標籤,有幾個中等部落格文章在過去的幾個月裡,一切都觸礁了。蘋果人力資源和管理層忽視女性、LGBTQ+ 人士和其他少數群體的故事不勝枚舉。這可能不能歸因於史蒂夫·賈伯斯缺席但這只是突顯出,蘋果不再是 iPod 時代、甚至 iPhone 崛起初期所崇拜的公司。

執行長庫克在管理蘋果公司這一科技巨頭方面面臨著許多挑戰,我讚揚他有能力跟進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高管之一,取得非常強勁的財務業績,但很明顯,史蒂夫‧賈伯斯去世十年後,蘋果已經不一樣了。也許該公司的研發設施中確實還有另一件事,可以透過真正的創新讓我們大吃一驚,但截至目前,他們似乎正在依靠史蒂夫·喬布斯和執行最令人驚嘆的團隊的辛勤工作而獲得成功。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全體工作人員的想法。它僅用於教育目的,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請考慮您自己的投資期限、風險承受能力,並在根據此資訊採取行動之前諮詢財務顧問。

全面披露:在撰寫本文時,Shacknews 主要股東 Asif A. Khan、他的家人以及他的公司 Virtue L​​LC 擔任以下職位:

透過 AAPL 股票買入 Apple Inc.

透過 AAPL 賣權做空 Apple Inc.